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2015-11-17 (Homer WU) (Wu*, H. C) Plagiarism
中教大吳忠宏教授 環教所開講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5497
圖
圖
圖
【環境教育研究所衛冠 竹報導】 師大環境安全衛生中心、環境教育研究所為了提升師大師生英文環境教育期刊及論文寫作能力,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吳忠宏教授 蒞臨師大公館校區S101演講,演講內容為澎湖島嶼旅客對於景區吸引度、旅客地方依附,以及環境友善行為的關聯性研究,進行剖析。
進行澎湖島嶼旅客對於景區吸引度、旅客地方依附,以及環境友善行為的關聯性研究。他 們在澎湖以立意抽樣調查了400多位住宿型旅客,他們在進行研究中,進行旅客訪問,並且進行統計,包含了信度、效度,以及結構方程式的配適度等內容。當他 進行分析之後,發現地方依附(place attachment)的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是重要的中介變項,當景區吸引度夠高的時候,還是要透過旅客的地方認同感,提升他們的環境友善行為。吳教授的研究,除了在2013年的 《永續旅遊》國際SSCI期刊(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發表之外,在2015年,又以澎湖旅客的環境知識、環境敏感度、地方依附與行為關係路徑分析研究,在《永續旅遊》國際SSCI期刊中發表。

吳忠宏論文抄襲,還拿抄襲的東西到處炫耀。師大還請抄襲的人提升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難怪學生就只會一直抄...

台灣地區居民生態遊知覺及發展態表建構與驗證:縱貫性追蹤與橫斷面比較[NSC 96-2511-S-142-008-MY3] (2010/10)
內容
頁碼
內容
文獻
頁碼
(孫思源,2001)缺此文獻
(謝佳君,2004)缺此文獻
(Muncf, 1993)無此文獻
34
洪心(2009)的研究中提到,Homans基本觀點係強調社會學的重心應置於個體為與互動之探討。他的主要興趣是在那些引導人們為的增強模式以及報酬與代價的過程。基本上,Homans認為人願意持續某些為,是因為這些在過去經驗中被發現能夠得到報酬型為。反之,某些為無法得到報酬,甚至要付出犧牲代價,那麼他就會停止這些(謝佳君,2004) Homans (1958)認為人
際間的互動為是一種過程,在這過程中雙方與者直與對方有關的活動,且交換有價值的資源。人們只有覺得這個交換關係具有吸引(attraction),才會繼續與對方互動(Muncf, 1993)。因此當二個互動的雙方面各種情境(contingencies),他們必須調整他們的資源符合對方的需求,他亦指出溝通會使得交換雙方的關係為順(孫思源,2001)
34
Homans基本觀點係強調社會學的重心應置於個體行為與互動之探討。他的主要興趣是在那些引導人們行為的增強模式以及報酬與代價的過程。基本上,Homans認為人類願意持續某些行為,是因為這些行為在過去經驗中被發現能夠得到報酬的行為。反之,某些行為無法得到報酬,甚至要付出犧牲代價,那麼他就會停止這些行為(引自謝佳君,2004,頁14)。Homans認為人際間的互動行為是一種過程,在這過程中雙方參與者執行與對方有
關的活動,且交換有價值的資源。人們只有覺得這個交換關係具有吸引(attraction),才會繼續與對方互動。因此當二個互動的雙方面臨各種情境(contingencies),他們必須調整他們的資源來符合對方的需要,他亦指出溝通會使得交換雙方的關係更為順利(引自孫思源,2001,頁33)。
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2009)
22
1. Blau 之社會交換結構主義(Exchange Structuralism)
基本上Blau 同意並採取Homans 的觀點,但同的是Homans 的目的只想處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但Blau 則企圖超越Homans 對基礎形式的社會生活之關,而進入複雜的分析(吳曲輝,1996)。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醫書中Blau 支隊Homans 只能解釋小團體的社會互動,無法解釋錯綜複雜的社會結構之缺失加以改進,並提出修正,以擴大社會交換理論的應用域,其研究範圍包括解釋交換過程中所產生之社會秩序、社會衝突、權關係等型之社會結構。其理論如下所述(孫非,1999)
(1) 信任與互惠:Blau 認為社會交換是一種具互惠性質的自願性回報動,回報即酬賞,可分為內在性酬賞(internal reward)(如愛、情感、敬仰等)或外在性酬賞(external reward)(錢、體力勞動等),酬賞會因人而,人們藉由彼此的回報維持和強化繫,但位或期待的回報,繫會減弱或瓦解。因為社會交換具有互惠性質,既然無法確知回報為何,交換過程就需要某種程的信任,信任日增,互惠及交換模式才會加深、擴大。
(2) :權是個人或團體故他人反抗而加強其意願於他人的能Blau認為社會交換是一種有互惠義務的為,交換的結果有可能產生均衡的態,因此社會就產生支配與被支配者種人,Blau 認為這就是權源。
(3) :人們會去尋求最大益的各種可能方案,當找到最佳方案時,隊交換夥伴就會產生承,且停止繼續搜尋其他的方案。
(4) 社會分化:人們對威望及權的希冀,會努使自己有相當的交換能,但太多人積極的爭取交換能,將導致競爭或社會分化。
(5) 性求與分享:Blau 指出不論在個人或團體的交換或益追求,每個人都是性的最大益追求者
34
Blau之社會交換結構主義(Exchange Structuralism
基本上Blau同意並採取Homans的觀點,但不同的是Homans的目的只想處理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但Blau則企圖超越Homans對基礎形式的社會生活之關切,而進入複雜結構的分析(吳曲輝,1996)。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一書中,Blau針對Homans只能解釋小團體的社會互動,無法解釋錯綜複雜的社會結構之缺失加以改進,並提出修正,以擴大社會交換理論的應用領域,其研究範圍包括解釋交換過程中所產生之社會秩序、社會衝突、權力關係等類型之社會結構。其理論構念如下所述(孫非,1999):
(1)信任與互惠:Blau認為社會交換是一種具互性質的自願性回報行動,回報即酬
賞,可分為內在性酬賞(internal reward)(如愛、情感、敬仰等)或外在性酬賞(external reward)(如金錢、體力勞動等),酬賞會因人而異,人們藉由彼此的回報維持和強化連繫,但未獲期待的回報,聯繫會減弱或瓦解。因為社會交換具有互惠性質,既然無法確知回報為何,交換過程就需要某種程度的信任,信任日增,互惠及交換模式才會加深、擴大。
(2)權力:權力是個人或團體不顧他人反抗而強加其意願於他人的能力,Blau認為社會交換是一種有互惠義務的行為,交換的結果有可能產生不均衡狀態,當交換之一方無力付出同等價值物來交換時,只有放棄某些自身的權力,因此社會就產生支配與被支配者兩種人,Blau認為這就是權力的來源。
(3)承諾:人們會去尋求最大利益的各種可能方案,當找到最佳方案時,對交換夥伴就會產生承諾,且停止繼續搜尋其他的方案。
(4)社會分化:人們對威望及權力的希冀,會努力使自己有相當的交換能力,但若太多人積極的爭取交換能力,將導致競爭或社會分化。
(5)理性求利與分享:Blau指出不論在個人或團體的交換或利益追求,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最大利益追求者。
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2009)
22
(吳曲輝,1996)缺此文獻
34
(孫非,1999)缺此文獻
35
1. Emerson 之社會交換網路理論(Exchange Network)
EmersonHomans一樣,其理論也是建為心學的原則上,試圖以心學某些基本原則概念來分析複雜的社會結構,自小型個人單位交換過程之分析而延伸至大型社會結構。Emerson認為雖然個人是社會交換理論的研究單位,但是個人與個人間的社會交換關係才是真正的基本研究單位。由於強調交換關係的結構,而動者的特徵,因此交換關係中的依賴、權、平衡就成為中心概Emerson架構的主要問題就是交換關係中的依賴、權平衡,如何有助於解釋複雜社會模式的運Emerson提及權在社會交換中所擔任的角色。他認為交換關係的雙方會以彼此間的相對依賴(relative dependence)決定他們的相對(relative power)。由於社會交換是一個互惠的過程,依據Emerson理論交換過程中雖有依賴、權的產生,但終究會趨於平衡,簡言之,Emerson之交換理論包括下九個主要概(吳曲輝,1996)
(1) 動者(actor):能夠從環境中接受「強化」的個人或集體單位。
(2) 強化(reinforcement):能夠給動者帶滿意的環境特質。
(3) 交換(exchange)動者自環境提取「強化」之為。
(4) 酬賞(rewards):某一特定「強化」形態上所附有之價值,亦即強化物。
(5) 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動者隨時採取為的機會,這種為將
導致與環境中其他動者相對穩定的交換活動。
(6) 依賴(dependence):當動者之「強化」是依靠在他人為上之態。
(7) 均衡(balance)動者雙方所獲得之酬賞相等時。
(8) (power):交換者一方使他方多付代價之程
(9) 資源(resources)動者在與其他動者之交換關係中,能夠使用之任
何酬賞。
35
3.Emerson之社會交換網絡理論(Exchange Network
EmersonHomans一樣,其理論也是建立在行為心理學的原則上,試圖以心理學某些基本原則概念來分析複雜的社會結構,自小型個人單位交換過程之分析而延伸至大型社會結構(蔡文輝,2002)。Emerson認為雖然個人是社會交換理論的研究單位,但是個人與個人間的社會交換關係才是真正的基本研究單位。
由於強調交換關係的結構,而不是行動者的特徵,因此交換關係中的依賴、權力、平衡就成為中心概念。Emerson架構的主要問題就是交換關係中的依賴、權力和平衡,如何有助於解釋複雜社會模式的運行。Emerson提及權力在社會交換中所擔任的角色。他認為交換關係的雙方會以彼此間的相對依賴(relative dependence)來決定他們的相對權力(relative power)。由於社會交換是一個互惠的過程,依據Emerson的理論,交換過程中雖有依賴、權力的產生,但終究會趨於平衡,簡言之,Emerson之交換理論包括下列九個主要概念(吳曲輝,1996):
(1)行動者(actor):能夠從環境中接受「強化」的個人或集體單位。
(2)強化(reinforcement):能夠給行動者帶來滿意的環境特質。
(3)交換(exchange):行動者自環境提取「強化」之行為。
(4)酬賞(rewards):某一特定「強化」形態上所附有之價值,亦即強化物。
(5)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行動者隨時採取行為的機會,這種行為將導致與環境中其他行動者相對穩定的交換活動。
(6)依賴(dependence):當行動者之「強化」是依靠在他人行為上之狀態。
(7)均衡(balance):行動者雙方所獲得之酬賞相等時。
(8)權力(power):交換者一方使他方多付代價之程度。
(9)資源(resources):行動者在與其他行動者之交換關係中,能夠使用之任何酬賞。
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2009)
23
2. 社會交換結果矩陣(Exchange Outcome Matrix)
分析與者的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是以其雙方的互動或互相影響為基礎,ThibautKelly以結果矩陣(outcome matrix)作為分析雙方互動的概性工具,結果矩陣中指出雙方與者所扮演的為、以及一方與者的伴隨著對方與者所採取的相對為所產生的結果。雙方互動的結果(outcome)是以雙方所採取的為獲得的報酬扣除因採取為而必須付出的成(costs)。其為評估一個互動關係的結果矩陣,而提出二個構:「與過去經驗期望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CL),及「與其他方案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alternatives, CLalt)。「與過去經驗期望的比較水準」(CL)被定義為是一種結果標準(standard of outcome),這種標準是基於過去的經驗或期望水準下所訂下。評估由交換關係預期得到的結果大於CL,會決定關係的吸引程,以及由交
換關係實際得到的結果大於CL,會決定關係的滿意程。而「與其他方案的比較水準」(CLalt)亦為一種標準,這種標準代表與其他方案比較,可以從最佳方案的交換關係得到結果的平均品質,因此,CLalt 代表雙方所能接受的最低水準結果,在此一水準下,雙方仍願停在此一關係中。結果水準與CLalt相比較,會決定一個與者依賴此一關係的大小(孫思源,2001)
社會交換理論旨在明社會互動其實就是一種交換為,而個人在交換時,必定考慮過可能牽涉的益和酬賞。換言之,在交換過程中,個人對與他人互動所可能產生的益,必先加以估。如果在交換過程中雙方能得到滿足的結果或酬賞,則沒有交換的必要。運用到觀光的研究域中,居民支持觀光的態,可視為願意從事交換,而支持與否會依據他們對於觀光衝擊的知覺和評價;如果認知報酬的衝擊多於成本的衝擊,居民較可能對觀光衝擊抱持正面的態
而社會交換是以信任為基礎的(Homlmes,1981Konovsky and Pugh, 1994)
36
4. 社會交換結果矩陣(Exchange Outcome Matrix
分析與者的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是以其雙方的互動或互相影響為基礎,ThibautKelly以結果矩陣(outcome matrix)作為分析雙方互動的概性工具,結果矩陣中指出雙方與者所扮演的為、以及一方與者的為伴隨著對方者所採取的相對為所產生的結果。雙方互動的結果(outcome)是以雙方所採取的為獲得的報酬扣除因採取為而必須付出的成本(costs)。其為評估一個互動關係的結果矩陣,而提出二個構:「與過去經驗期望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CL),
及「與其他方案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 CLalt)。「與過去經驗期望的比較水準」(CL)被定義為是一種結果標準(standard of outcome),這種標準是基於過去的經驗或期望水準下所訂下的。評估由交換關係預期得到的結果大於CL,會決定關係的吸引程,以及由交換關係實際得到的結果大於CL,會決定關係的滿意程。而「與其他方案的比較水準」(CLalt)亦為一種標準,這種標準代表與其他方案比較,可以從最佳方案的交換關係得到結果的平均品質,因此,CLalt 代表雙方所能接受的最低水準結果,在此一水準下,雙方仍願停在此一關係中。結果水準與CLalt相比較,會決定一個與者依賴此一關係的大小(引自孫思源,2001,頁37-38)。
社會交換理論旨在明社會互動其實就是一種交換為。而個人在交換為時,必定考慮過可能牽涉的益和酬賞。換言之,在交換過程中,個人對與他人互動所可能產生的益,必先加以估。如果在交換過程中雙方能得到滿足的結果或酬賞,則沒有交換的必要。運用到觀光的背景中,居民支持觀光的態,可視為願意從事交換,而支持與否會依據他們對於觀光衝擊的知覺和評價;如果認知報酬的衝擊多於成本的衝擊,居民較可能對觀光衝擊抱持正面的態
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2009)
24
(Aryee et al., 2002)缺此文獻(Homlmes,1981Konovsky and Pugh, 1994)缺此文獻
37
社會交換所產生的義務關係以及所規範的為是未明確訂定的,因此需要建在信任之上,且其交換時間幅可能很長(Aryee et al., 2002)
37
社會性交換所產生的義務關係以及所規範的行為是未明確訂定的;交換的時間幅度可以很長;交換關係建立在雙方的信任之上 (Konovsky & Pugh, 1994; Organ, 1990)
組織控制、交換關係與組織公民行為 ─組織公正的中介效果(2002)
6
張春興(1985)指出生理歷程得到的經驗為感覺,心理歷程得到的經驗稱知覺,而感覺為形成知覺的基礎,並進一步闡釋人對環境事物的知覺並非只是單純地對環境中客觀事實的客觀反應,而是其中帶有相當成分的主觀意與主觀解(張春興,1992)。而湯幸芬(2001)則認為知覺(perception)是指個體將感覺所得到的刺激轉變為有系統的心內在反應,並進而以其特質或過去之經驗對個體做出回應的心過程。知覺與感覺的差在於解程同,感覺只包括一些的經驗事實,而知覺則包括有關該事實所組成的知
13
張春興(1985)指出生理歷程得到的經驗為感覺,心理歷程得到的經驗稱知覺,而感覺為形成知覺的基礎。因此,湯幸芬(2001)認為知覺(perception)是指個體將感覺所得到的刺激轉變為有系統的心內在反應,並進而以其特質或過去之經驗對個體做出回應的心過程。知覺與感覺的差在於解程同,感覺只包括一些的經驗事實,而知覺則包括有關該事實所組成的知
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關係之研究(2005)
7
社會交換理論源自於美國1950 代末期,哈佛大學交換為主義的Homans1958 創造社會交換理論,哥比亞大學的交換結構主義Blau、華盛頓大學交換網絡理論Emerson 及交換結果矩陣Thibaut Kelley 皆為代表人物。
34
社會交換理論源起於美國1950代未期,哈佛大學交換為主義的Homans理論的創始者,哥比亞大學的交換結構主義Blau、華盛頓大交換網絡理論Emerson及交換結果矩陣ThibautKelley皆為代表性人物(蔡文輝,2002)。
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2009)
19
現代交換理論是從L’evi-StraussHomansBlauEmerson等人的著作發展而,關注於瞭解互動情境中個體或團體之間資源的交(Ap, 1992)
34
現代交換理論是從L’evi-StraussHomansBlauEmerson等人的著作發展而,關注於瞭解互動情境中個體或團體之間資源的交換 (Ap, 1992)
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2009)
22
Tunner認為MarxSimmel的學與社會交換理論發展有關,並指出社會學對現代交換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交換中的權分化和衝突。Marx的辨證衝突理論有一系關於系統中交換動的命題,在這些系統中資源的分配是平等的
34
Tunner認為MarxSimmel的學與社會交換理論的發展有關,並指出社會學對現代交換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交換中的權分化和衝突Marx的辨證衝突理論一系關於系統中交換動的命題,在這些系統中資源的分配是平等的
澎湖地區居民對海洋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2009)
21